马家人说马家事《历史人物马廷英》(六十一集)
来源:整理报道 编辑:老马说事 时间:2021-01-04
导读:
【 社会监督网马小法、王瑛、整理报道 】 马廷英(1899~1979)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之最早发明者,又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对台湾海峡地区石
【社会监督网马小法、王瑛、整理报道】马廷英(1899~1979)古生物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海洋生物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之最早发明者,又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对台湾海峡地区石油资源的考察与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他领导台湾大学文化大学地质系培养了很多人才。
马廷英个人简历:1902年 诞生于辽宁省金县,1914年 毕业于金州中学,到日本留学,1929年 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1935年应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之邀,主持领导东沙群岛造礁珊瑚和珊瑚礁的调查研究工作,1936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矢部长克指导下,以珊瑚礁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秘密回国,应聘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技士,兼中央大学教授,1938年 兼任东北中学校长,率师生长途迁徙经鄂、湘等省而安抵四川,1940年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1942年率中国地理学会海洋组专家考察福建沿海,1945年去台湾接收日本台北帝国大学,新建台湾大学地质系任系主任,1946年 创办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所长,直至1950年该所被撤,1957年 台湾省“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当选为监事,1970年 台湾文化大学设立地质系,任该系教授(后为系主任),1979年9月15日上午10时 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终年77岁。
马廷英基本介绍: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字雪峰,1899年生于辽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1979 年9月15日卒于台北,1927年和 1929 年先后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东北帝国大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台湾省海洋研究所所长和台湾大学教授等,一生致力于研究珊瑚化石的生长节律、古气候和大陆漂移,主要贡献:①发现古今珊瑚的生长节律和生长率及其与赤道变化水温的关系②运用海相化石详细论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的气候与变迁。③从40年代开始依据海相化石系统地论证了大陆漂移说,列出了古今各大陆的相对位置和漂移程序,进而解释岛弧、火山和海平面变动的原因,以及其他各种海洋构造。④1956年提出邻近中国的东海、南海有良好的贮油层,及其相关的石油生成理论,著有《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大陆漂移及亚洲东缘现在的漂移速度》《由珊瑚礁年生长值看三大洋发展史》《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等。
马廷英战争时期:马廷英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回国,他紧接着于1937年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Calapoecia canadensis Billings的生长率与奥陶纪时期北极地区的气候》及《关于建造珊瑚礁所需时间的资料》两篇文章,并于同年将他在东沙群岛考察报告及其他研究成果以两部《中国古生物志》巨著形式出版,即:《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古生代四射珊瑚成长上的季候变化与泥盆纪的气候》,他指出无论是古生代珊瑚化石(以四射珊瑚化石为主)还是中生代珊瑚化石(以六射珊瑚化石为主),或者是现代造礁的六射珊瑚,其组织内部和外部都有年生长现象和季候生长现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古今珊瑚的年生长和季候生长现象,犹如树木的年轮可以称为“年层”,其密厚部分为寒季生长者,疏薄部分为暖季生长者表现在外形上,则为膨大部分与缩小部分之交替。
1963年美国学者J.W.威尔斯(Wells)发表成果,他在古今珊瑚上发现“日生长纹”,即反映昼夜生长变化的“日轮”,并统计每一“年层”内之“日轮”数量当今珊瑚之“日轮”每年恰为365左右,因而可用以代表一年内之天数,而在化石珊瑚上统计则此数不为365,在距今3亿多年的泥盆纪,约为400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纪,约为390也就是说越古老的年代,每年的天数越多而每天的时数越少,这便确立了“古生物钟”(“化石钟”)的概念,有力地配合了古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追根溯源“化石钟”的概念正是建立在“年层”概念的基础之上,马廷英是“古生物钟”理论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本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马廷英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又发表了一系列“三古”的文章,从研究珊瑚生长节律延伸到研究植物化石群的生态意义,从研究海水温度发展到研究大陆上的冰川、黄土等古地理问题,他眼界更宽成就也更大了,例如通过《亚洲最近地质时代气候的变迁与第四纪后期冰川消长的原因及海底地形问题》(1938年)《由珊瑚化石生长率推导出的早更新世与晚更新世西太平洋之水温》(1938年)《日本盐原化石植物群及日本海底寒水凝结物的时代与地质学上的意义》(1940年)《亚洲第四纪中叶气候变迁与冰川的原因》(1941年)等文章,他全面论述了亚洲古地理、古气候发展历程共分6个阶段,3次冷暖旋回即①第三纪末“茂木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海退陆岛相连②第四纪初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③第四纪中叶“盐原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有冰川,海退陆岛相连;④第四纪中后期“馆山珊瑚礁”时代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⑤第四纪末期气候冷大陆冰川最后一期(相当于中国之“大理冰期”⑥现代气候暖陆岛隔离形成今日格局。
马廷英台湾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廷英奉命去台湾,负责接收日本的台北帝国大学,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就恢复、重建了台湾大学,创办了地质系由他任系主任,初期教师和学生很少到了50年代该系师资阵容渐强,有阮维周、王超翔、毕庆昌、何春荪、孟昭彝等名教授加入,又成立了硕士班、博士班、研究所,学术声望日益提高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大为增进,1970年台湾文化大学成立地质系马廷英亦担任系主任教授,他以古稀之年仍继续为培养新生力量而努力工作。
马廷英热心学术团体的活动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他于1955年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联合文组织物理海洋学讨论会”,宣读了论文《用以证明地壳块体中存在漂移和证明赤道的造礁珊瑚以及用以证明刚性地壳突然整体位移的海底地形》,1956 年他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8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宣读了论文<刚性地壳在流体地核之上突然滑动理论之地质证据》,1957 年他在墨西哥索布列蒂罗(Sobletiro)城举行的第20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宣读了与潘家麟合著的论文《从由于刚性地壳新生代突然整体移动而引起的地壳块体转换出发来讨论火山带》,这些文章都反复深入地宣传了他的“地壳滑动学说”,对“活动论地质学”的创立与发展贡献很大,1960年他出席了在诺尔登(Norden)举行的“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又宣读了《澳大利亚和南美晚古生代冰川的原因》一文,这是他多年研究“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专题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马廷英治学谨严工作认真负责,他常说文不成熟时决不轻易发表,他待人平等遇人有困难时总是热情帮助,他于70年代初虽已退休但仍致力于教学与科研,1977年他被确诊患有胃癌,入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但他毫不悲观气馁,仍然奋发工作与学习并与医护人员配合与疾病顽强斗争,终因劳累过度于1979年9月15日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
马廷英个人简历:1902年 诞生于辽宁省金县,1914年 毕业于金州中学,到日本留学,1929年 毕业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士学位,1935年应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之邀,主持领导东沙群岛造礁珊瑚和珊瑚礁的调查研究工作,1936年在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矢部长克指导下,以珊瑚礁论文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秘密回国,应聘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技士,兼中央大学教授,1938年 兼任东北中学校长,率师生长途迁徙经鄂、湘等省而安抵四川,1940年任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1942年率中国地理学会海洋组专家考察福建沿海,1945年去台湾接收日本台北帝国大学,新建台湾大学地质系任系主任,1946年 创办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所长,直至1950年该所被撤,1957年 台湾省“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当选为监事,1970年 台湾文化大学设立地质系,任该系教授(后为系主任),1979年9月15日上午10时 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终年77岁。
马廷英基本介绍:中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字雪峰,1899年生于辽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1979 年9月15日卒于台北,1927年和 1929 年先后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东北帝国大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台湾省海洋研究所所长和台湾大学教授等,一生致力于研究珊瑚化石的生长节律、古气候和大陆漂移,主要贡献:①发现古今珊瑚的生长节律和生长率及其与赤道变化水温的关系②运用海相化石详细论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的气候与变迁。③从40年代开始依据海相化石系统地论证了大陆漂移说,列出了古今各大陆的相对位置和漂移程序,进而解释岛弧、火山和海平面变动的原因,以及其他各种海洋构造。④1956年提出邻近中国的东海、南海有良好的贮油层,及其相关的石油生成理论,著有《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大陆漂移及亚洲东缘现在的漂移速度》《由珊瑚礁年生长值看三大洋发展史》《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等。
马廷英战争时期:马廷英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回国,他紧接着于1937年在英文版《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Calapoecia canadensis Billings的生长率与奥陶纪时期北极地区的气候》及《关于建造珊瑚礁所需时间的资料》两篇文章,并于同年将他在东沙群岛考察报告及其他研究成果以两部《中国古生物志》巨著形式出版,即:《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古生代四射珊瑚成长上的季候变化与泥盆纪的气候》,他指出无论是古生代珊瑚化石(以四射珊瑚化石为主)还是中生代珊瑚化石(以六射珊瑚化石为主),或者是现代造礁的六射珊瑚,其组织内部和外部都有年生长现象和季候生长现象,以后他又进一步指出古今珊瑚的年生长和季候生长现象,犹如树木的年轮可以称为“年层”,其密厚部分为寒季生长者,疏薄部分为暖季生长者表现在外形上,则为膨大部分与缩小部分之交替。
1963年美国学者J.W.威尔斯(Wells)发表成果,他在古今珊瑚上发现“日生长纹”,即反映昼夜生长变化的“日轮”,并统计每一“年层”内之“日轮”数量当今珊瑚之“日轮”每年恰为365左右,因而可用以代表一年内之天数,而在化石珊瑚上统计则此数不为365,在距今3亿多年的泥盆纪,约为400距今约3亿年的石炭纪,约为390也就是说越古老的年代,每年的天数越多而每天的时数越少,这便确立了“古生物钟”(“化石钟”)的概念,有力地配合了古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追根溯源“化石钟”的概念正是建立在“年层”概念的基础之上,马廷英是“古生物钟”理论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本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马廷英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又发表了一系列“三古”的文章,从研究珊瑚生长节律延伸到研究植物化石群的生态意义,从研究海水温度发展到研究大陆上的冰川、黄土等古地理问题,他眼界更宽成就也更大了,例如通过《亚洲最近地质时代气候的变迁与第四纪后期冰川消长的原因及海底地形问题》(1938年)《由珊瑚化石生长率推导出的早更新世与晚更新世西太平洋之水温》(1938年)《日本盐原化石植物群及日本海底寒水凝结物的时代与地质学上的意义》(1940年)《亚洲第四纪中叶气候变迁与冰川的原因》(1941年)等文章,他全面论述了亚洲古地理、古气候发展历程共分6个阶段,3次冷暖旋回即①第三纪末“茂木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海退陆岛相连②第四纪初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③第四纪中叶“盐原植物群”时代大陆高起气候冷有冰川,海退陆岛相连;④第四纪中后期“馆山珊瑚礁”时代气候暖海进陆岛隔离⑤第四纪末期气候冷大陆冰川最后一期(相当于中国之“大理冰期”⑥现代气候暖陆岛隔离形成今日格局。
马廷英台湾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廷英奉命去台湾,负责接收日本的台北帝国大学,不到1年的时间里他就恢复、重建了台湾大学,创办了地质系由他任系主任,初期教师和学生很少到了50年代该系师资阵容渐强,有阮维周、王超翔、毕庆昌、何春荪、孟昭彝等名教授加入,又成立了硕士班、博士班、研究所,学术声望日益提高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大为增进,1970年台湾文化大学成立地质系马廷英亦担任系主任教授,他以古稀之年仍继续为培养新生力量而努力工作。
马廷英热心学术团体的活动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他于1955年出席了在东京举行的“联合文组织物理海洋学讨论会”,宣读了论文《用以证明地壳块体中存在漂移和证明赤道的造礁珊瑚以及用以证明刚性地壳突然整体位移的海底地形》,1956 年他出席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8届太平洋科学会议”,宣读了论文<刚性地壳在流体地核之上突然滑动理论之地质证据》,1957 年他在墨西哥索布列蒂罗(Sobletiro)城举行的第20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宣读了与潘家麟合著的论文《从由于刚性地壳新生代突然整体移动而引起的地壳块体转换出发来讨论火山带》,这些文章都反复深入地宣传了他的“地壳滑动学说”,对“活动论地质学”的创立与发展贡献很大,1960年他出席了在诺尔登(Norden)举行的“第21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又宣读了《澳大利亚和南美晚古生代冰川的原因》一文,这是他多年研究“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专题的重要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更大的反响。
马廷英治学谨严工作认真负责,他常说文不成熟时决不轻易发表,他待人平等遇人有困难时总是热情帮助,他于70年代初虽已退休但仍致力于教学与科研,1977年他被确诊患有胃癌,入台湾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治疗但他毫不悲观气馁,仍然奋发工作与学习并与医护人员配合与疾病顽强斗争,终因劳累过度于1979年9月15日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
责任编辑:老马说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