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25万白衣卫士用生命守护生命
本报记者 顾泳 黄杨子 彭德倩
你将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上海25万医务工作者护佑生命的一场战役。“白衣天使”化身生命卫士,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上海到武汉,从医院到社区,从发热门诊到集中隔离点……用生命守护生命。他们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优良医风,做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危中一声令 集齐医卫顶级天团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上海,本市发挥专家智囊作用,根据疫情发展,适时调整和优化防控策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上海在第一时间成立专家组,后来很快分成两个专家组——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担任组长的医疗救治组,负责治疗病患;另一组由疾控专家组成,负责疫情防控。
17年前,非典时刻,离上海市区约60公里的海边,筑起一座称得上固若金汤的“战疫堡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这座超大城市的人们担起公共卫生体系守护重责。新冠疫情来袭,上海举全市之力,让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决战地汇聚,科学、全力救治。“共产党员先上,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行动的。我发现很多单位共产党员都在一线岗位。”张文宏的“金句”犹在耳畔。他担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重任,夜以继日地与高级专家团队研究上海的防控工作,牵头制定“上海临床救治攻关综合治疗专家共识”,对超大型城市救治的特点与救治研究成果,提出卓有成效的意见和建议;他也在国际上率先介绍中国超大型城市防控输入性新冠病毒的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的成功防控策略;他还建立新冠病毒流行下中国综合性医院快速诊断与鉴定系统,将“上海方案写在每一位患者的身上”。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是他的好搭档。作为高级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优化推进抗新冠病毒治疗方案,有效阻止新冠肺炎重症化,降低病死率。诊疗中,他发现副鼻窦是新冠患者病毒核酸不能阴转的重要原因,并及时创新方法,解决了部分患者呼吸道排毒时间过长、医疗花费增加等难题。同时,他严格掌握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指征,确保上海核酸复阳率和返院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
2月初,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统筹,市卫健委、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连夜抽调来自上海多家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队伍,前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A3病区,参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天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颖川等分别带队,与市公卫中心及全市集结而来的医护人员,奋战在“战疫堡垒”。
拧成一股绳 奋战跨越整个季节
在“战疫堡垒”,大家拧成一股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作为临时党支部“领头人”,带领各路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他也是应急一线的“管理员”,对进入一线的医务人员进行大量个人防护培训,制定各种感控流程,让医务人员学会“保护自己”。他自己还是抗疫最前线的“先锋军”,通过呼吸机、CRRT等救治手段,率先采用ECMO技术实施抢救。
奋斗75天、跨越一个季节,皋源带领的救治团队是全市派驻市公卫时间最长的“战疫天团”。他带领团队做出多个创新尝试:首创使用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系统监测患者呼吸;实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第一个主张采用全系列凝血指标指导ECMO患者抗凝治疗等,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为从医30年的老兵,瞿洪平向团队发出“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倡议。他一次次带队冲进负压病房,处理突发状况,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任住院医师”。他组建巡查小分队,轮流安排部分医生在病房内24小时不间断观察病人,部分医生在清洁区协助临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
李颖川则在隔离舱里,率先实施ECMO辅助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措施,为极危重患者迅速建立高质量ECMO,在病房上演“生死时速”,使患者快速转危为安。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全程没有发生过院内耐药菌感染。ECMO,这样一个艰涩的专业名词,在此次新冠阻击战中走向大众视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李欣,担任了上海市医疗专家组ECMO团队负责人,疫情期间从未离开A3病区重症ICU一步。
正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所说,有人驰援武汉,就一定要有人驻守“家门”。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防治专家组成员,他积极建立上海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有力促进上海市中医药抗疫工作——在上海市第一个进入新冠肺炎隔离负压病房会诊、第一个进入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查房、第一个进入复旦大学儿科医院会诊……从轻型、普通型到重型、危重型,中医药的全程参与,让中西医合作为许多临床患者治疗带来转机。除了市公卫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作为上海市唯一儿童传染病定点收治单位,承担了本市所有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救治工作,总结出新冠儿童治疗的“上海经验”。
儿科医院传染科主任曾玫是科室总指挥,这位被小患者亲切地称为“妈妈”的白衣天使,从接诊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儿起,几乎每天工作在抗疫第一线,以科学态度和人文关爱,为患儿制定精简而适用的治疗方案。“最小的患儿当时只有7个月,很乖、爱笑,我们可宝贝她了。6月她满1周岁,我买了条小裙子送给她。”
1649人白衣为甲 温暖一座城
去时暖江城,归时江城暖。上海派出1649名援鄂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在上海援鄂医疗队临时党委指挥下,用上海医者的智慧与经验,在前线创新理念和成果,以高效率救治跑赢新冠病毒,挽救无数患者及家庭。
万家团圆时刻,白衣战士义无反顾逆行,成为最勇敢的人。小年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接到国家卫健委指令,即刻出发驰援武汉疫情最为严重的金银潭医院,成为上海首位“逆行者”。面对前线的高强度、高压力,冒着危及生命的危险,他丝毫没有退缩,与团队坚持不懈,为患者赢得生机。除夕夜,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星夜奔赴武汉,市一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担纲队长,在金银潭医院,他们完成包括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病理解剖研究在内的多个前线新冠危重症救治突破性成果。首批援鄂医疗队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陈德昌,与专家们共同完成上海医疗队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有创呼吸机插管、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危重症高端救治方案,挽回众多危重患者生命。
成熟经验与管理理念,从上海“移植”到武汉,援鄂医务工作者以专业、敬业精神,在极短时间内制定制度,为高效救治奠定基础。从事重症医学30余年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驻守武汉三院光谷院区。短短几天时间,团队就形成有序工作机制。他带领搭建起满足医院全部需求的新供氧系统,重症病房的病死例数明显下降。陈尔真还在工作区域和驻地宾馆设置心理咨询室,慰藉应激情况下的医患心灵。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抵达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如何集结不同工作理念的白衣战士融合协作,形成统一战斗力,他创新一系列管理模式,为当地搭建温暖人心的“生命之舟”。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率队抵达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探索出危重症新冠肺炎多学科救治“华山模式”——以关口前移、多学科协作、精细化管理为三大“法宝”。
从中医药康复到心理呵护、现代护理,上海援鄂医疗队以精湛技术,为当地患者留下极其深刻印象。上海中医大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副主任王振伟,刚从上海“战疫堡垒”——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工作完毕,又主动请缨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他率队发挥非药物疗法特色和优势,将针灸、功法、穴位敷贴等中医外治法,综合运用到治疗中,成为当地患者称赞的上海医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振带领50名精神专科医生组成的医疗队,驰援武汉,专门救“心”。面对此次疫情波及人数,超越以往任何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干预,而且疫情还在进行中,心理医生本身也要克服身心被感染的恐惧,他说自己的角色就是“医护的守护者”,“把医护照顾好了,他们也能更好地照顾患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春灵带领的中山医院护理团队,六成是“90后”。她将精细化的“中山传统”植入武汉当地,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两个重症病区,搭起心灵之桥,让患者重拾信心。市六医院金山分院感染科主管护师李红,作为首批援鄂医护,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隔离病房。她与大伙群策群力,在各个区域张贴相关防控制度、制定穿脱防护用品流程等,更为患者、医务人员做好心理疏导。
还有紧紧跟上的科研探究,成为救治的“后盾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率6人组成的“病理小分队”奔赴武汉。仅一个多月,团队研究成果就以预印论文形式公布,报道严重新冠肺炎的病例解剖研究成果,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宝贵参考经验。
援鄂,是所有白衣战士生命中的难忘时刻。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90后”护士戴倩,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经历了刻骨铭心的48天,青春在闷热的防护服、起雾的护目镜、紧张的生死时速中前行,“这是我最有价值的成人礼!”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刘立骏,因援鄂表现突出火线入党,“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一张网监测 迅速覆盖所有角落
城市的应急响应防控,可以说是一场硬仗。上海迅速拉起一张覆盖所有角落的公共卫生网络,用一道道防线打出组合拳,从入沪通道、社区管控到医疗救治,构筑三道防护圈,夯实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之路。
时间倒回至一月底,新冠疫情防控正是最吃紧时,上海对各类入沪通道进行严格管控,落实“三个全覆盖”,即推动入沪人员信息登记全覆盖、重点地区人员医学观察全覆盖、管理服务全覆盖;落实“三个一律”,对进入上海的人员一律测体温、对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一律实施隔离医学观察、对其他外来地区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一律申报相关信息,并切实落实防范措施。一系列防控措施策略,有效发现和控制了疫情传播。政策制定背后,有上海公共卫生“顶级智囊团”。曾任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卫生局巡视员、上海预防医学会会长的彭靖便是专家之一。她曾先后参与“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面对新冠疫情防控严峻形势,她针对性提出防控建议,为上海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提供决策支持。
上海市疾控中心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所在地。去年12月31日,市疾控中心报送了全市首份防控工作建议报告,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吴寰宇,作为全国急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管理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当天即向市卫生健康委报送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媒体信息监测及本市防控工作建议的报告,第一时间作出疫情预警。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变化,上海市疾控中心选派专家内援武汉,外援伊朗。吴寰宇带领传染病防治所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硬核”工作。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派出的志愿医疗专家团队成员,他星夜奔赴,帮助疫情迅速上升的伊朗共同抗击新冠肺炎。中心实验室内,工作人员24小时无休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功分离病毒毒株,为科研攻关奠定基础。
周密的公共卫生监测网络在上海铺就:117家发热门诊、200家发热哨点诊室,遍布全市。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李若明主动请缨,12小时内发动党员干部,迅速集结起一支由全科医生和护士组成的应急队伍,参与筹建起徐汇区第一个集中医学留验观察点。整整114天,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遇到突发事件更是彻夜坚守。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则如同城市公共安全网络的“枢纽”,作为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院前急救转运的重要部门,中心建立全市医疗急救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工作模式,强化力量配备,及时制定疫情期间急救电话受理的“6问”方案,排摸疑似来自重点地区或有重点地区接触史的患者。中心还派出应急救援队奔赴武汉支援抗疫,40天累计转运新冠肺炎患者2626人。
一小时完成核酸检测大幅增效
疫情发生以来,本市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响应,组织精兵强将,投入研发攻关、产品生产和防控应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总体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核酸检测试剂起到关键作用,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批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企业之一。
之江生物是上海企业,在近年来3次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这家企业的病原体检测产品都获得世卫组织认可。疫情发生后,在公司董事长邵俊斌博士带领下,之江生物第一时间行动起来。1月26日,公司研发的新冠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PCR的意思是聚合酶链式反应,这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检测出带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
在为湖北、上海等地提供大量检测产品后,之江生物投身国外疫情防控,获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准入。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国家病毒参考实验室评估显示,之江生物研发的核酸提取试剂、检测试剂与罗氏、雅培等欧美知名企业的同类产品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核酸检测原先要2到4个小时,现在我们已缩短到1小时以内。”戴着眼镜的邵俊斌说,“不远的将来,应该能缩短到半小时。”
在教育战线,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坚韧拼搏、多线展开,保障学生“有学上、上好学”。3月2日起,上海143.5万中小学生开始在线教育。这背后,是不到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是应对压力的过渡之举。放大尺度看,正是上海中小学在线教育工作团队的高质量推进,将之化为鼓励上海师资力量,适应线上线下多元教学,开启新时代学习革命、推进教育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一次契机。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春季学期结束,上海中小学在线教育共完成制作5000余节优质在线教育视频课,对象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内容涵盖中小学所有基础型课程,实现本市中小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本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记者获悉,为进一步推动本市中小学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化、长效化办好“空中课堂”,经研究决定,继续录制2020年秋季学期中小学在线教学视频课,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优质视频课资源。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